经过这几年市场的洗礼和培育,生活类综艺节目逐渐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棚内生活类综艺节目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改变,从嘉宾阵容、主题创意、平台互动、环节设计等方面,都在不断变换花样,收视表现可圈可点。
户外生活类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和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创新,成为生活类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新风向。近期即将结束的户外美食节目《蜜食记》和刚刚在乐视热播的《好好吃饭吧》则是生活类综艺节目中对比鲜明的典型例子。
闺蜜、美食、旅行对抗简单的厨房模拟场景
《蜜食记》在定位上,利用美食作为纽带,闺蜜之间的友谊作为核心,让旅行承接前两者,三者共同融合,最终引发了都市年轻人的内心共鸣。
节目里每期开头播放的街头采访,“最想和谁旅行”“维持友谊最好的状态是?”这些向路人抛出的问题,最终都通过节目中各地风景的转换、嘉宾的相处、活动的设置展现出了大家的答案。整体符合年轻受众的“闺蜜”出行游玩模式,并突出观众对逃离城市,亲近自然,享受美食的渴望。
同样选择美食作为切口的《好好吃饭吧》在棚内搭建了与家庭厨房相同的场景,给观众在家做饭的熟悉感。
为了弥补棚内节目的遗憾,节目组甚至在棚内开辟了“外花园”的场景,安排了露天烧烤、挤羊奶等活动。做菜过程中,专业厨师刘一帆会和嘉宾共同传达丰富的厨房生活资讯,对观众也有示范作用,呼应节目主题—在快节奏的生活下用心做好对得起自己的美食。
你有田园式风光,我有游戏和故事
依托户外的广泛素材和自由布置,《蜜食记》有意为大家打造出田园画面。节目组选择的“蜜食基地”不仅本身带有田园风格,周围环境也大都依山傍水,浓浓的田园气息扑鼻而来。例如第一期的碧山脚下,第二期的富春江边,第三期阳澄湖畔等等。
此外,户外活动的安排更是围绕本土化进行,节目中嘉宾在阳澄湖畔乘船捉鱼,在重庆田间插秧挖藕。户外活动植根于本地的风土人情,变化多样,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总之,从户外取景,到嘉宾活动安排,整个节目将文艺小清新大法使用得淋漓尽致,尽展田园生活风貌。
因为棚内叙事集中,缺少户外的自由和素材的丰富性,冲突意外的机会少,对任务、故事、环节的要求更高,《好好吃饭吧》这档更倾向于棚内制作的生活类综艺节目花费了更多精力在游戏环节的设计与故事安排上。
就播出的这几期来看,每期的游戏设置都不同,除了做菜有时间限制以外,围绕食材设计的小游戏不仅紧扣节目主题,更让观众对嘉宾的反应产生兴趣。另外,《好好吃饭吧》还具有真人秀特色,多空间多场景叙事。
节目特意挖掘符合节目主题的素人故事,嘉宾需要满足素人在美食上的遗憾,这种情感和棚内综艺完美的融合成为了节目的一大亮点,让节目内容层次更丰富,满足观众对故事和游戏情结的日常需要。
纯粹的参与感与有设计的观众互动
《蜜食记》没有过多的后期修饰和剪辑的痕迹,显得整个节目干净而自然。而放慢的节奏感中,节目凸显的则是汪聪与她的好友们的互动,于细节中展现闺蜜相处的默契。
在旅行中,友谊发酵,汪聪和她的好友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普通的闺蜜一样,她们会互怼,会为彼此制造小惊喜,让年轻观众就像在体验自己和闺蜜的相处模式。节目基调就是在这种平淡中完成故事的书写,用这种纯粹而真实的参与感引人入胜。
而《好好吃饭吧》则改变传统的“你播我看”、“你说我听”的传播方式,借助陌陌直播平台,实现有设计的观众互动。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坐在屏幕前被动接受传播,而是走进节目成为传播的助手,变成节目的重要角色,推动节目进程。
第一期,节目安排了直播平台上的观众们根据现场四轮游戏中嘉宾的表现来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决定嘉宾获得求助方式的次数。观众在投票和评论的过程直接参与节目,做到了双向直接的互动,观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能动性增强,其表现欲望与明星互动体验得到了满足和实现。
无论是追求户外田园风格的慢综艺《蜜食记》,还是专注棚内互动设计,讲好棚外故事的《好好吃饭吧》,作为生活类综艺节目,它们都为观众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和难得的体验。
而无论如何将其进行对比和分析,在争夺对受众有限的关注度这一战中,有话题、有趣味、有意义以及有人文关怀仍旧是生活类综艺节目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词,抓住受众痛点,把握受众心理,下一轮的创新仍旧需要建立在受众的基础上。
转载请注明:好现场 » 户外棚内大PK谁才是生活类综艺节目的理想制作模式